胜浦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品牌项目:“胜浦三宝”的传承
江南美,哪里好?
到胜浦,看三宝。
宣卷老、山歌好、水乡服饰手工巧。
胜浦,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最东端,被本地人亲切地称为 “东大门”,2012年撤镇建街道后,已经成为由农村向城市化快速过渡的典型地域。如何保护、传承和复兴传统文化?胜浦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有成功的做法。
何为宣卷?
宣卷,即宣讲宝卷,源发于佛教,后以讲唱故事的形式向民间转移。胜浦宣卷是江南宣卷支流之一,发源于南朝时期,明清达到鼎盛,经时代更迭保存至今,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文化遗存。
有俗语:“宣卷像射箭,说书像背纤。”形容宣卷节奏快,弹词和评话节奏慢。《胜浦镇志》记载,凡村民们乡村的庙会、教堂等民俗之事和农家婚庆、寿诞、搬新居、婴儿剃头等礼仪之日都要请宣卷班子热闹一番,以求祈福禳灾,相沿成习,还造就了一批民间艺人。这些农民艺人半艺半耕,又孕育出昆曲、滩簧和弹词,常常受邀通宵达旦进行表演。
何为山歌?
胜浦山歌始于南宋,属于吴语山歌支系,是本地劳动人民用吴方言吟唱的口头艺术,接地气,传心声,内容包罗万象,是名副其实的性灵之响、百姓的精神食粮。
胜浦人民在田间地头时,常唱山歌来激励劳动,解除疲惫,抒发对生活的热爱。目前保留下来的胜浦山歌尚有300余首,格式工整规范,韵文抒情;语言质朴丰富,清新流畅;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有《莳秧山歌》《耘稻山歌》《耥稻山歌》等,更以 “啥人说山歌不能当粥饭,我勿唱山歌心里烦,一顿粥饭倒好省一省,一天勿唱山歌毛病来。”直抒胸怀。
何为水乡服饰?
胜浦水乡服饰是从水乡稻作农业过程中形成的妇女装束,清雅秀气,俗称“青莲衫子藕荷裳”,具有典型的吴地风貌,更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除了包头、肚兜、大襟拼接衫、襡腰、襡裙、大裆裤、卷膀、绣花鞋这“八件套”,还有小香囊、通书袋等配饰。梳好鬅鬅头,插好银簪,扎上包头,衣服素净,绣鞋鲜亮,俏生生的一套水乡装扮,讲究又别致。老祖宗严选的审美延续至今,这些“老家当”正成为年轻一代传承人眼中的“新宝贝”。
品牌项目怎么做?
2007年6月,“胜浦三宝”入选苏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6月,“胜浦三宝”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由胜浦宣卷、同里宣卷、锦溪宣卷及河阳宝卷捆绑的吴地宝卷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为保护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胜浦街道启动“胜浦三宝”的传承项目,包括建设“胜浦三宝”陈列馆、开设“胜浦三宝”文化传承班、组织文艺汇演、开发游学线路、开展文化研究及扩大宣传影响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建设陈列馆
为让民众对“胜浦三宝”有较为系统的认识,街道投资数十万元建设“胜浦三宝”陈列馆,展示宣卷台、宝卷、山歌视频、山歌本、水乡服饰等,每年都吸引来自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及从事社区教育、文化行业的朋友前来参观。
二、开设传承班
传承班每年开设春季班和秋季班,各15次课程,由苏州市非遗传承人顾林兴、归金宗、周仙珍亲自授课;另外,还在星浦实验中学开设山歌班,每学期开课20次,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乡土文化的种子。在社区开设的公益课程中,也经常出现“胜浦三宝”课程的影子。
三、组织团队汇演
传承班的学员经过课堂学习后,由街道安排下沉进社区演出,以实践提升水平。街道还在社区开设宣卷堂,一方面丰富百姓生活,另一方面也为传承人提供施展技艺的场所。山歌手们也经常有组织地参加各类文艺汇演,在比赛中分享和传播非遗文化,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开发游学项目
街道充分挖掘资源,丰富教育形式,精心设计游学项目,如“听省非遗文化‘胜浦三宝’诞生之源”“揭非遗文化‘胜浦三宝’神秘面纱”“赏非遗文化‘胜浦三宝’表演展示”“学非遗文化‘胜浦三宝’精髓要义”。
五、开展研究工作
街道先后与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大学、江南大学进行合作,理论成果丰硕。街道自身也持续研究“胜浦三宝”,其中《“胜浦三宝”的传承》项目获评园区社区教育品牌项目,论文《浅谈“胜浦三宝”的传承保护——基于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功能发挥的视角》获园区社区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
六、加强宣传工作
园区和街道高度重视对“胜浦三宝”的宣传,先后通过园区发布、胜浦发布公众号推送数百次,点击量数万的宣传报道不在少数,使“胜浦三宝”成为了园区一张靓丽的非遗名片。胜浦三宝,作为千年水乡农耕文化的缩影、原生态吴淞文化的活化石,更是胜浦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承载着吴地文脉,饱含着深深乡愁。前人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园区社区教育将继续传承好、守护好三宝,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一审:顾向华
二审:谢冰晨
三审:顾沈静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